1938年的主权国家清单。照片:西藏邮报国际/文件

Typography
  • Smaller Small Medium Big Bigger
  • Default Helvetica Segoe Georgia Times

西藏以“世界屋脊”而聞名,橫跨廣袤的地域,其面積超過印度的三分之二,或是奧地利、丹麥、法國和德國總和的兩倍以上。

西藏富含豐富的礦產,擁有多樣的動植物,與一般人對其完全乾旱荒涼的誤解不同,西藏擁有廣袤的森林、遼闊的牧場以及崎嶇地形中的肥沃山谷。西藏被高聳的雪山環繞,擁有眾多湖泊,是許多重要河流的源頭,包括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錫安格哈巴布(印度河)、德里楚(揚子江)、扎曲(湄公河)、瑪曲(黃河)和加爾默嗎規丘(蒲昌江)。

西藏的面積超過250萬平方公里,與印度、尼泊爾、不丹和緬甸南部、東突厥斯坦北部以及中國東部接壤。西藏不僅位於高海拔地區,而且在亞洲中心地帶戰略位置顯著。西藏人口是一個獨特的民族群體,以其獨特的語言、文化、傳統、美食和服飾而聞名。截至1959年,估計西藏人口達600萬,大約有120萬西藏人因中國的佔領而遭受嚴重後果。

以下是對西藏起源、軍事崛起、後來接受佛教原則放棄戰爭,以及中國共產黨侵略的當代後果的簡要敘述。

在釋迦牟尼佛出現之前約公元前1063年,一位半神秘的人物名叫神仁朗巴密沃開始改進西藏神族當時普遍流行的原始的萬物有靈論,建立了西藏的萬物有靈教。根據萬物有靈教的記載,西藏見過十八位商頌國王,其前身王王納楚里千波圖的統治是商頌國王的最高統治者之一。

商頌在衰落之前,是一個橫跨整個西藏的帝國,包括康、安多、烏、藏、格爾木和陶克納里科爾薩姆等地區。商頌帝國衰落後,博德王國興起,以雅魯藏布江和創傑斯山谷為中心,進入了尼爾特琳特千波圖的統治時代,標誌著宗教國王(Chogyals)時代的開始。博德王國擴展到宋岑岡博王(Songtsen Gampo)統一之前,通過了很長一段歷史,並在最後一位商頌統治者利格米嘉被消滅時達到了頂峰。

西藏的官方王年是根據公元前127年尼爾特千波圖的加冕而來,王朝延續了千年以上,直到842年乌敦则的遇刺,即朗達瑪的暗殺。在西藏歷史上有著卓越貢獻的國王中,宋岑岡博王、Tri-song Deutsen和Ngadhak Tri Ralpachen

,被譽為三大國王。在宋岑岡博王統治時期,西藏成為了一個強大的軍事力量,在中亞擴展了其勢力範圍。他是佛教的贊助者,促進了佛教在西藏的傳播,通過與來自商頌、尼泊爾和中國的公主的婚姻聯姻來鞏固外交關係。

從755年到797年Tri-song Deutsen的統治時期是西藏帝國主義的巔峰,西藏軍隊進入了中國和鄰近的中亞領域。值得注意的是,763年,西藏攻占了中國的首都長安,安裝了一位新的皇帝,取得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勝利,這在拉薩的卓爾·多林(石柱)銘文中有所紀念。

Tri-song Deutsen王統治時期見證了西藏第一座寺廟Samye的建立,由Guru Padmasambhava建立,他支持佛教的升華。他推崇佛教,驅逐了中國禪宗,接受了印度佛教的範式,並將佛教定為西藏的國教。

在815年至836年Ngadhak Tri Ralpachen王統治時期,西藏軍隊取得了許多勝利,最終於821-822年與中國簽署了一份和平條約。值得注意的成就包括由傑出的西藏和印度學者編纂的第一部梵文-西藏詞典《大勝利》。

然而,838年Wudum Tsen王的崛起使事情倒退,他試圖復興萬物有靈宗教,觸發了對佛教徒的迫害。他被一名佛教僧侶刺殺,引發了家族間的不和,導致曾經強大的西藏帝國從842年到1247年間分裂成分裂的封建國家。

在1073年,Konchong Gyalpo建立了Sakya寺,為他的兒子Sakya Kunga Nyingpo打下了Sakya教派的基礎。在蒙古入侵期間,Sakya Pandita使高丹王子皈依佛教,這是一個轉折點,阻止了進一步的入侵,並把西藏的領土主權交給了忽必烈汗。

14世紀Lozang Gyatso的崛起標誌著格魯派的誕生,並於1409年建立了甘丹寺。與此同時,政治動盪導致了Tsetan Dorje在16世紀初至1642年間在藏地的統治,推動了格魯派的崛起。

Sonam Gyatso,一位於1543年出生的傑出人物,成為了一個精神和世俗權威,並在1578年由阿爾坦汗授予了達賴喇嘛的稱號。他的外交手腕加強了與蒙古的關係,增加了格魯派的影響力,同時淡化了衰落的薩迦派的影響。

1642年,第五世達賴喇嘛Ngawang Lobsang Gyatso承擔了雙重的精神和世俗統治,將西藏的統治集中在了“處處勝利的西藏政府甘丹波蘭”下。被滿洲皇帝承認為平等,第五世達賴喇嘛的崛起突顯了西藏的地緣政治重要性,與中國和蒙古建立了一種共生的神職-主保人關係。

在第五世達賴喇嘛輝煌的統治之後,陰謀和不穩定局面激增,最終導致中國的入侵和十三世達賴喇嘛於1910年逃往印度,這使局勢進一步惡化。儘管中國有所表示,並隨後入侵,但西藏堅決捍衛其主權,這在1913年與蒙古簽訂的雙邊條約和達賴喇嘛對中國宣布完全獨立的聲明中有所體現。

十三世達賴喇嘛努力現代化西藏並促進國際關係,為他的繼任者鋪平了道路,儘管遭受了持續不斷的中國侵犯。1949年中國對東藏的入

侵和1951年被迫簽署的“十七點協議”引發了西藏的強行佔領,引發了1959年全國范圍的抗議,最終在1959年的西藏國家起義中達到了高潮。

達賴喇嘛後來的流亡和80,000多名西藏人的流亡凸顯了中國的霸權設計,這些設計以壓制西藏的文化和宗教遺產為特徵。中國的漢人移民政策、人口工程、環境破壞和基礎設施擴建代表了殖民主義的無情追求,危及了西藏的獨特身份和生態平衡。

西藏對自由的不懈追求在國際呼籲西藏自治和人權的呼籲下持續進行,達賴喇嘛的全球倡導和對非暴力的堅定承諾激勵著人們。西藏文化的韌性,以其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其精神領袖的永恆遺產為特徵,在逆境中注入了希望,突顯了在保護西藏文化遺產並確保其在國際社會中正當地位的過程中全球團結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Goldstein(1997年)提供了有關西藏與中國歷史關係的詳細見解,闡明了西藏對中國統治的抵抗。
Shakya(1999年)對現代西藏歷史進行了全面的考察,包括中國入侵和達賴喇嘛流亡的事件。
Powers(2004年)探討了西藏流亡者和中國政府關於西藏歷史和政治地位的對比敘述。
由Richardson(1984年)分析的早期西藏銘文為我們提供了對西藏早期歷史和文化發展的重要見解。
Kapstein(2006年)提供了對西藏文化、歷史和宗教的全面概述,為理解西藏在更廣泛的亞洲背景中的重要性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Articles about the Topic 西藏在亞洲的主權地位有何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