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嘉央僧人與信託基金會的職員

Typography
  • Smaller Small Medium Big Bigger
  • Default Helvetica Segoe Georgia Times

『國際西藏郵報2018年6月19日台北編譯報導』雖然經常看到撿拾垃圾者和頗皮小孩在我們的車窗外乞討,有時甚至會被他們激怒。

然而在其他時候,我們壓根無法確定如何幫助他們獲得平安的生活。但是,坎加拉河谷的一名藏人僧侶一手改變了在達蘭薩拉和麥羅甘吉乞討的貧民窟孩子的未來。

他的組織懂憐(Tong-Len)慈善信託基金會,在藏語中的意思是「施與受」,從交換他人的悲傷和得到快樂回饋的咒語而來。來自達蘭薩拉周邊貧民窟的許多孩子,今天在各大學讀書,並且攻讀專業學位,同時證明了一個人的付出與努力的故事;他的故事是勇氣、慈悲和毅力的故事。

1997年,洛桑嘉央(Lobsang Jamyang)翻越珠穆朗瑪峰,經過危險的通道到達印度。「這是一個艱難的日子。當時我並不確定是否能夠活下來。」

他來自西藏中部的衛藏(U-Tsang),隨後移居印度南部小鎮拜拉庫比(Bylakuppe)的色拉傑佛學院。

因與家人分離而發生情緒疾病。「2002年,我在菩提伽耶會見一名來自西藏的男子,他說我的家人認為我已經死了。我來到麥羅甘吉(McLeod Ganj),決定返回我的父母身邊。但有一天,我看到孩子們在街頭乞求施捨。我想著該如何幫助他們。那時,我不懂印度語或英語。從邏輯上推斷他們處於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如何教育所有貧民窟的孩子。」44歲的藏僧說。

這件事改變了他的人生,於是決定留在印度。

2004年,他創辦懂憐慈善基金會,與達蘭薩拉周圍許多貧民窟的孩子們接觸,因為他認為讓他們得到良好的教育,以及在社會、道德和情感上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於是他在貧民窟挨家挨戶地要求家人送孩子上學。當然沒有父母願意把他們的孩子送到學校。他們認為教育不會帶給他們食物。僧人回憶說,他們不想失去孩子們乞討所帶來的收入。於是他與他們達成協議;每個月支付150盧比作為每個孩子的補償,藉此阻止孩子去乞討,也可以讓孩子們就學,加上承諾在災難或困難時期供應食物,如果家裡的女主人生病時,提供整個家庭所需的食物,免費藥品和24小時的醫療緊急情況支援。

「現在,我們正在接納更多的孩子,但不是給錢,」他說。當然,這對他來說並不容易。他自己的兄弟都不明白他到底在做什麼。

今天,他的組織積極參與坎加拉河谷的許多貧民窟的衛生健康、教育和其他貧民窟福利項目。他的工作人員為貧民窟的700多名嬰兒提供日托,日用設施,以及食品運送服務,並親自餵養他們。

僧人懷念他最喜歡的孩子。「有名叫做尼夏.庫瑪芮(Nisha Kumari)的小女孩拽著我的長袍,乞討香蕉或施捨。她會在麥羅甘吉主持的樓梯追著我跑,然後跟在巴士站的遊客後面跑步。今天,她正在班加羅爾學習新聞學,也計劃前往美國攻讀碩士學位。」

他繼續說,「孩子們在假期期間回家拜訪父母。我給他們三個Lakshyas - 他們自己的美好生活,他們家庭的責任,以及為社區和國家服務的承諾。」

今年,薩拉學院從目前的學年開始,課程將在校園內進行。 「除了技能發展和批判性思維之外,歐洲和美國學校所遵循的社會、情感和道德學習,將成為我們課程的重點。我們有印度的那爛陀(Nalanda)等一流思想。我們需要重振豐富的印度文化。我們正在尋找可以衡量的結果。」

他的慈善信託基金會在英國、美國、法國都有分支機構,澳洲也有一個支援團體。來自巴西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志願者紛紛前來為兒童傳授知識,國際組織的慈善家也向他的事業伸出援手。「我們與世界上最好的諮詢公司之一、貝恩公司(Bain&Company)緊密合作。」他對這家總部位於波士頓的公司表示,他正在為他的計畫尋求最佳服務。

陽光照射在面向旅館大樓、積雪覆蓋的白山脈(Dhauladhar)上,夜晚變得涼爽。僧侶們正在持咒早課,一會兒,熱切的學生們擠在一起。新的一天開始,很多工作要做。

洛桑嘉央僧人終於在2010年能夠與他的家人聯繫。「我們兩天沒辦法說話,因為我們哭個不停;第一天我的母親哭了,第二天就是我。 第三天,我們聊了。 現在科技很有用。可以使用網絡聊天。困難時期幾乎已經過去了。」他說。

奉獻自己的生命為人類服務。讚揚那位讓達蘭薩拉貧民窟兒童重獲新生的僧侶。「這是一個回饋並說『謝謝印度』的機會。」他在訪談的最後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