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西藏郵報2020年11月13日台北報導』 福利社將於 10 月 17 日至 11 月 14 日展出《方域之外》(Beyond Territory)國際交流展,本次展覽由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與臺灣自由圖博學會共同主辦,以及台灣圖博之友會、尼夫藝文協會協辦。《方域之外》由策展人蔡秉儒策畫,集結七位優秀藝術家:拉吉遜.查內施(Rajnish Chhanesh)、塔帕斯.羅伊(Tapas Roy)、丹增熱珠(Tenzing Rigdol)、蔡詠晴、李奎壁、尤芷薇、賴佩君等,展出作品涵蓋平面繪畫、錄像、紀錄片、裝置等媒材,豐富呈現探討議題之核心概念。
展覽初始構想源自於對於無國籍議題的關注,2017 年歐洲難民潮當中,這批自中東跨越邊界進入歐洲的數十萬流亡人潮雖喪失了行使政治權力的力量,卻透過其他方式——改變歐洲與近東國家彼此間的關係。從英國脫歐公投到唐納.川普(Donald J. Trump)當選美國總統,全球公民開始檢視自己分享權利的對象,並透過民主機制與社群媒體,試圖找回舊時以血緣及地域為主的認同感。
邊界界定了現代化主權國家權力所能及的範圍,在該範圍中,國家透過治理技術區分良劣,並且驅逐異己來維護自身的存續。而被排除於外的流亡者,便成了今日世界裡最能體現生命政治的一員。
在歐洲難民潮當中,這批跨越邊界的流亡人士雖然喪失了行使公權力的力量,卻透過其他方式撼動過去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從英國脫歐公投到唐納.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人們開始檢視自己分享權力的物件,透過民主機制與大眾傳媒,試圖再次找回舊時以血緣及地域為主的認同感。
展覽名稱「方域之外」意指作用在透過政治與經濟競合不斷變動的邊界上,以想像及衝撞所展開的測量術。方域即「地方」、「國內」,20世紀初曾作為中國政府處理邊界領土糾紛的部門名稱,而延續帝國主義的擴張與殖民勢力的影響,英國探險家麥克馬洪在測量西藏與英屬印度邊境時所描繪的邊界線,直至今日仍持續造成衝突。在這之中,是什麼描繪了地方的範圍,又是什麼區分出了我們與域外的他者?
丹增熱珠(Tenzin Rigdol)的作品出自流亡藏人父親渴望回歸故土的遺願。他從西藏偷渡了20噸土壤,跨越中國、尼泊爾與印度三國邊境,最後抵達流亡藏人位於印度的政治中心,讓流亡藏人能夠再次踩踏在家鄉的土地上並說出自己的感受,過程被導演丹增茨旦拍攝成紀錄片,此次展出該紀錄片與偷渡土壤用的布袋。塔帕斯.羅伊(Tapas Roy)出生於躲避孟加拉戰火的船上,據藝術家的描述,早在母親的子宮時,自己就已經透過聲音經歷了戰爭,他試圖回溯自己的聲音記憶重現戰爭機器的真實樣貌。
但並非所有跨越邊界的流亡者都具備相似的特質並且能夠再次組成群體。共同體的出現原與特殊的時空條件緊密關聯,在跨越邊界的同時,群體中的「我們」也隨之裂解、變異為無數待重組的單元,即便重組,也無法再次成為越界前的「我們」 。然而,也有被越界而來的他者所吸引的人,他們成為兩個族群中的異議分子,自由地遊走在族群邊界上。
紀錄片導演蔡詠晴,同時也是臺灣最早的藏裔無國籍配偶權力倡議者之一。作品《劄西男孩》出自2011年為流亡藏人青少年開設的工作坊,她試圖引導他們思考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對於流亡社會所造成的衝擊,並將之發展成表演與短片,該片為流亡藏人青少年當時在工作坊中共同完成的作品之一。拉吉遜.查內施(Rajnish Chhanes)生活在族群衝突的德里社區,他關注於族群的歷史記憶並從自然中尋找靈感,以伊斯蘭細密畫的形式傳達出生活所見的衝突。
共同體雖然誕生於想像,但過程並非神秘而不可見,透過象徵性的交換,物品以超越價值的方式為施予者帶來聲望與地位,同時產生施予者與受予者的從屬關係;借由資源的重新分配,權力也再次進行了重組並區分出不同的階級與群體,這些轉變直接反映在各種經濟事件當中。
駐印度記者尤芷薇與賴佩君合作,將2016年印度不預期作廢五百元與千元紙鈔的事件始末與對於南亞的影響轉換成桌遊,並提點出當中複雜的政治問題。李奎壁虛擬了名為「邊境」(TransBorder)並負責各式跨國交易與旅行服務的公司,以無國籍者所建立的龐大非正規經濟網路為藍圖,試圖在假造的資訊中還原流亡的原貌。
從2019香港反修例運動發生,到今日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激發的民族意識形態,展覽「方域之外」希望重新檢視當下,人與人之間游離而脆弱的共存關係。(圖文轉載自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https://avat-art.org/beyondterrit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