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 人權觀察在今天發佈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的“雙語教育”政策導致藏區小學中的藏語教學加速消亡。過去十年在西藏自治區和其他藏族自治州縣實施的這一政策,造成各級學校日益改采漢語教學,只有藏文課程除外。
這份91頁的報告,《中國“雙語教育”政策在西藏:藏語教學面臨威脅》,檢視中國政府以促進受教育機會為名,在西藏的少數民族教育權方面大開倒車。報告特別指出,藏族兒童必須從3歲起就讀“雙語”幼稚園,浸泡於漢語環境和官方宣傳,理由是要“加強民族團結”。相關發展反映出一種同化主義的民族政策,在習近平掌權下大行其道。
“中國‘雙語教育’政策的出發點是政治上而非教育上的需要,” 人權觀察中國部主任索菲・理查森(Sophie Richardson)說。“中國政府違反它自己應為藏族人提供藏語教育的國際法義務。”
該報告包含多位藏族中小學老師、學者和前官員的深度訪談,並將近期藏人陳情書和有關語言與教育權利的辯論翻成英文。
中國憲法保障少數民族享有語言權,西藏自治區早在相對自由的1980年代就已實施藏語教育,儘管只有在小學階段。在日益高壓的政治氛圍中,當局現在連本地發起的藏語振興計畫都視同“分離主義”活動。許多藏人認為,藏語文的首要地位和持續存在,是他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維持少數民族獨特地位的根本保障。
2010年至2012年,青海省藏區逐步取消藏語教學的計畫引發學校抗議而遭當局鎮壓,但新政策也因此暫時擱置。不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已於2019年5月宣佈,漢語將在9月開始的新學期成為各級學校的教學語言。
西藏自治區尚未發佈這種公告,官員聲稱每所小學都可以決定是否從藏語教學改為漢語。但根據人權觀察報告所提出的證據,自治區當局已採取某些顯然旨在迫使學校改用漢語教學的措施。相關措施包括以“援藏”為名從中國其他地區聘用數以千計不會說藏語的教師,以及推廣多民族“混班教學”,另一理由是促進“民族團結”。其結果是,即使沒有直接強迫,採用漢語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也已不可避免,尤其是在城鎮地區。
國際觀察員目前無法進入中國藏族地區,但人權觀察在2019年9月設法對西藏自治區北部那曲市六個鄉鎮的家長和老師進行了有關教學語言的問卷調查。所有人都回答說,截至2019年3月,當地小學已改用漢語作為教學語言。
一些藏人向人權觀察表示,儘管讓兒童習得流利漢語既有必要也有益處,但這跟幼稚園和小學階段使用藏語教學並非不能相容。有些人知道,國外學術研究認為兒童用母語學習效果更快、更好,而且熟習母語有助於學習第二語言。一位專家參與線上辯論時寫道:“太令人驚訝了,竟然會有人想要放棄享有母語教育系統的好處, […]還把這樣的‘轉型’視為‘品質提升’。其實這就像緣木求魚一般愚不可及。”
中國式的雙語教育違反國際人權法,特別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聯合國各委員會,例如兒童權利、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以及消除種族歧視等,都曾對西藏人在中國以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接受教育的權利表示關切。聯合國成員各國也應利用所有雙邊會議和國際論壇,立即公開表達這種關切。
“中國在西藏實施的‘雙語教育’政策違反中國憲法、國際標準和有關母語教學重要性的專家共識,也違反西藏人民的基本願望,” 理查森說。“強迫同化不是改善少數民族地區治理的辦法,國家安全也不是剝奪母語教育權的正當理由。” (本報導全文摘自人權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