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西藏郵報2020年9月7日達蘭薩拉報導』 達賴喇嘛尊者與亞洲佛教信眾網上交流時談到:“每個人都希望離苦得樂和幸福,可是幸福和快樂靠的不是祈禱,做法會就可以獲得的,而是靠對真相的認知,因為認知真相減少錯覺,錯覺引發的負面情緒或者是煩惱才隨之減少”。
達賴喇嘛尊者應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印度尼西亞,香港,韓國,泰國等亞洲佛教信眾的共同祈請,尊者於9月4日至9月6日為期三天,在達蘭薩拉的寢宮透過網路視訊講授無著賢菩薩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和宗喀巴大師所著的《三主要道》等經典。
達賴喇嘛尊者在開示時首先向信眾強調:“今天,再次要對你們說的是,佛陀為我們轉動佛法之輪已經超過2500多年了。 佛陀轉動法輪時所講的內容即便在科技非常發達的今天也是有用的。在這世界上所有的主流的宗教為了讓人們的心靈更加的寧靜,向人們傳遞了有益的信息。導師釋迦牟尼所流傳下來的如四聖諦等教義是佛陀教法的基礎。無論是巴利語系的傳統。或是梵文語系的傳統,都一致的遵循四諦十六相的基本原則。佛陀所開示的苦、集、滅、道四諦的內容。因為我們不想要的痛苦是事出有因的。所以我們要去了解其因緣是什麼?當我們去做分析觀察的時候,就會知道是因為心靈或者內心的不調伏所導致的"。
"內心之所以不調伏主要因為貪嗔的原因。而且貪嗔並不是屬於心性,因此受到心的一個為明為觀的體性。如果我們有做這方面的分析,而且產生這方面的覺受的話,我們就可以知道心的為明為觀體性。所以由願意所產生的貪,由不願意所產生的嗔。這些並非是心的體性,這樣我們就可以很明確的了解。因此導師釋尊跟我們說到了'苦'的因緣叫做集,所以說了集諦。集諦又可以分業集諦和煩惱集諦兩者,當然最主要的是煩惱集諦,有些是通常所說的三種煩惱。煩惱最終都來自無明與痴,因此在《心經》裡也說到了相同的內容。佛陀針對苦、集、滅、道四諦做了詳細的解釋,如果要了解的話我們透過對苦諦和集諦的了解自然想要去了解滅諦。如果想要了解滅諦的詳細內容的話,主要依賴著般若經做更深入的了解滅諦。才能夠知道苦諦和集諦是否可被滅除。因此,《心經》說到了'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其意就是說改變我們的內心,這些煩惱都來自於無明與痴,以及對真相的不了解的緣故所產生的。因為我們對真相的編導的執著而產生煩惱,產生負面的情緒, 所以只有了解真相才能去除煩惱依據”。
“今天,在此對亞洲的諸法友們傳授佛法,雖然我們在生理上來講,隨著當前的疫情我們沒有辦法近距離的接觸,可是我們可以透過現代的科技就像人和人見面般的和你們見面。所以我非常高興今天有這樣一個機緣給你們傳法。你們也求學心切而來聆聽教法。在這個世界的西方多數的人相信有造物主,確實對他們有幫助。因為當他們相信有造物主的時候,他們會相信造物主是慈愛的象徵,沒有人說造物主是憤怒的象徵。就以耶穌基督來講,他是一位完全的幫助他人,為他人思考的偉人。所以,西方承認有造物主的宗教信眾們,他們說造物主像是我們的父親,我們的父親是大愛慈悲的象徵。以慈悲為根本的父親,由他所創造的孩子的緣故,所以我們要修學的內容必須是慈悲理念,他們也確實在這樣做。雖然這種造物主的理論對東方的國家並不適合。東方的佛教國家和印度的其他宗教派別否定造物主。可是我們需要知道這些主流的宗教都一直傳遞了慈悲利他的教義”。
“因此,我們佛教徒,尤其納蘭陀傳承的佛教法脈的繼承者,我們每日要修煉的內容要結合慈悲和智慧運用到生活當中。你們要加大力度去學習大教典。即使你沒有佛教的信仰,可是你去學習這一套完整的心理學,對你的生活和人生是有幫助的。因為,印度有這種世俗倫理的推動方式,推動這些心理學和理論道德的時候不是以某個宗教為主,這是我非常仰望的。每個人都希望離苦得樂和幸福,可是幸福和快樂靠的不是祈禱,做法會就可以獲得的,而是靠對真相的認知,因為認知真相減少錯覺,錯覺引發的負面情緒或者是煩惱才隨之減少。印度擁有三千多年的非暴力和慈悲心的傳統文化。在這個基礎之上佛陀降臨這個世間後,佛弟子們以分析觀察的方式再去了解真相。所以,這些內容我們不應該將它視為是宗教的議題,應該將它視為現代教育的元素。這樣做會對我們大家都有幫助。我們佛教徒,以及在場的信眾們,你們信不信仰佛教是個人的事情,但是佛教心理學和緣起性空等的內容,因為對真實執著的堅持,以及減少負面情緒有幫助。所以,我們應該將這些內容作為現代教育的題材,盡可能的為他人分享,這樣就可以幫助到很多人。因為我們所迴向的內容就是願能成就自他利益,生起菩提心。這是我們每一天迴向的內容,希望能夠真正的幫助他人。所以,即便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應該以自己的經驗盡可能的為他人解釋緣起性空,還有佛教典籍中心理學的內容。如果你們能夠在這方面努力,進而去實行的話會很有幫助”。
本文根據達賴喇嘛尊者首席華語翻譯蔣揚仁欽先生現場翻譯與藏人行政中央官方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