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西藏郵報2020年2月17日報導』今年是西藏抗暴61周年,代表著許多藏人已經流亡在外超過一個甲子。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理事長札西慈仁從 2011 年發起「為西藏自由而騎Cycling for a Free Tibet」活動,今年也邁入第10年了。Cycling,除了騎腳踏車以外,更有著循環、持續不斷的意義,如同藏人仍持續不斷尋找回家的路。
新會期下週五就要開議,我也正在籌組新一屆的「台灣國會西藏連線」,目前已有不少跨黨派的委員加入,讓台灣跟國際社會連結,一起關注西藏人權議題,抵擋獨裁中國。
#CyclingForAFreeTibet
台北|2/19、2/26
高雄|3/1 台中|3/4
#藏台人權講座
2/26(三)19:00 藏台人權講座@台北
3/01(日)18:30 藏台人權講座@高雄
3/04(三)19:00 藏台人權講座@台中
3/06(五)19:30 哲學星期五@台北
-
『國際西藏郵報2019年10月15日』應印度北部旁遮普邦境內的奇克拉大學的邀請,西藏精神領袖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於本週一在該校舉行的第十一屆全球週開幕典禮上發表了題為“現代教育與世俗倫理”的演講。
2019年10月15日,達賴喇嘛尊者應印度旁遮普邦昌迪加爾市奇特拉大學的邀請,出席該校舉辦的第11屆全球週開幕典禮,並發表演講。
在達賴喇嘛尊者於當天上午抵達該校時,受到奇特拉大學校長阿肖克·奇特拉博士和副校長馬杜·奇特拉女士,以及包括該五名藏人學生和校全體師生的隆重迎接。
在該校藏人學生和印度學生相續表演各自傳統歌舞後。達賴喇嘛尊者向來自世界各地的貴賓,包括來自各個領域的教授,學者和專業人士,以及奇特拉大學師生髮表了演講。
達賴喇嘛尊者在演講中談到在現代教育中引入古印度的世俗倫理方面知識的必要性,並指出;當年英國人向印度引進的現代教育制度往往帶有唯物主義傾向,而亞希姆薩和卡魯納、薩馬莎和維帕薩納的概念則誕生於3000多年前的印度。
尊者強調:“如果古老的印度文明對我們的思想和情感運作有透徹的理解,再加上現代教育,我們就可以學習如何應對自己的破壞性情緒,並實現內心的平靜。”
尊者還指出,他發現古印度智慧非常有助於認識到苦難的情感並非立足於現實,因此可以在理性的基礎上培養同情心。
由於依靠宗教的理論無法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因此,尊者認為,教育作為一種普遍的媒介,可以促進人類的統一性,並增強人與人之間的的慈悲與同情等的基本價值觀。
尊者還進一步強調,近年來尊者的主要使命之一就是嘗試通過世俗的方式複興古代印度豐富的文明。
尊者指出,在印度世俗不僅意味著尊重宗教信徒,而且還尊重沒有信仰的人。
尊者對此表示:“無論是否有信仰,古印度的智慧可以使我們具備處理我們的破壞性情感,並充分實現我們的智力和情感健康潛力的邏輯和理由。儘管有關這方面的闡釋可以在宗教文獻中找到,但這些文獻僅僅只是一種工具,我們可以通過學術的方式進行客觀的研究。”
尊者強調他相信印度將率先將其古老的智慧與現代教育相結合。並指出:“如果我們可以培訓教師,並積極在現代教育中推廣古印度文化中的寬容、非暴力(Ahimsa)和慈悲(Karuna)的傳統,那麼我們可以為更加的為世界和平做出積極的貢獻。”
尊者最後還指出;印度與其他國家不同,可以在聖雄甘地的實踐中獲得啟發。從而可以為人類的內在和平作出重大貢獻。”
-
『國際西藏郵報2019年`10月4日』尊者應台灣信眾之祈請,將繼續講授三天的佛法課程。 2019年10月4日中觀寶鬘論第一品至第40句。
2019年10月3〜5日三天
尊者應台灣信眾之祈請,將繼續講授三天的佛法課程
內容:中觀寶鬘論
地點:印度北部達蘭薩拉大乘法苑
中觀寶鬘論法本連結:http://bit.ly/2ms6DQT
同步口譯:蔣揚仁欽 -
『國際西藏郵報2019年4月20日台北編譯報導』
藏歷2146年
適值達賴喇嘛尊者本命年
由台灣國際藏傳法脈總會
2019年國曆4月19日
藏歷2月15日釋迦牟尼佛殊勝日
龍王眷屬大出吉祥日!
施放供養龍王寶瓶暨大放生
主法 恭請 格魯傳承法座
北頂法王蔣孜曲傑果碩大仁波切
及三大寺院隨行格西喇嘛誦經修法
祝願 達賴喇嘛尊者
法體安康 蓮足永固
恆長住世 正法久住
廣利一切有情眾生。
『國際西藏郵報2022年8月18日達蘭薩拉報導』加拿大的一名西藏活動家開始了自由西藏自行車拉力賽,向國際社會和加拿大政府提出了五項要求,包括支持釋放第十一世班禪喇嘛和西藏的其他政治犯,以及結束正在破壞西藏環境並使整個地球面臨危險的魯莽發展政策。
无国界记者(RSF)的调查指出,自塔利班于2021年8月15日上台以来,阿富汗的媒体与记者数分别减少了39.59%及59.86%,女性记者人数的滑落尤其显著,其中四分之三处于失业状态,且她们的身影在11省中已完全消失。
『國際西藏郵報2022年6月26日報導』藏人在中國駐紐約領事館外舉行示威,以提高對西藏問題和中國當局在該地區侵犯人權行為的認識。他們高喊著抗議中國政府口號:「停止在西藏的殺戮,停止在西藏的酷刑,停止在西藏的種族滅絕,停止對世界撒謊。」
無國界記者組織在一份聲明中說, 他們者獨家調查馬克西李文死因:“從所收集的資訊與證據來看,這名烏克蘭記者遭到處決身亡”。
『國際西藏郵報2022年6月17日報導』兩名藏人活動人士從駐多倫多領事館出發,朝向中國駐加拿大渥太華大使館進行和平遊行,呼喚國際社會支持達賴喇嘛尊者返回西藏,釋放十一世班禪喇嘛和西藏的其他政治犯,支持西藏的人權。
根據世界新聞監督機構發表的一份聲明,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正在太平洋島國進行為期十天的訪問,期間全程將媒體拒於門外,無國界記者組織對此發出譴責, 世界新聞監督機構發表的一份聲明說。
『國際西藏郵報2022年1月12日報導』印度德里地區西藏青年會會長次仁曲培表示:「在此懇請並敦促印度政府宣布對北京冬奧進行外交抵制,如同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洲所進行的外交抵制。我們希望印度政府能夠聽到這項請求,證明印度是超級大國之一。」
『國際西藏郵報2022年1月12日報導』支持西藏運動的印度友好人士薩德西-麥西讓(Sandesh Meshram)結束一個月提高對西藏問題的認識的自行車接力賽,他分享這次旅程和自行車拉力賽的目的,並說:「中國共產黨應該立即停止對西藏人以及維吾爾人和香港人的人權侵犯和暴行。」
『國際西藏郵報2021年1月16日報導』2020年10月15日,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在拉薩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稱,西藏已“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74個貧困縣區全面摘帽”。
『國際西藏郵報2020年12月2日達蘭薩拉報導』香港的一位匿名李姓女士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談到中共《國安法》在香港實行後對香港民眾生活的影響、以及她對西藏問題的看法。
國際西藏郵報2020年9月2日』共匪統治的這七十一年,把我們的文化古國所有的一切都毀滅了,全都被180度地倒轉了過去。話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中華民族最醜陋的一面完全徹底地曝光於人與人之間,繼而更曝光於全世界。
『國際西藏郵報2020年9月15日達蘭薩拉報導』民主中國陣線主席秦晉博士近期向澳洲外長致函,稱讚澳洲政府堅定不移地與美國站在一起,共同對抗中共的霸權主義,為建立世界和平貢獻了力量。
『國際西藏郵報2019年10月15日』應印度北部旁遮普邦境內的奇克拉大學的邀請,西藏精神領袖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於本週一在該校舉行的第十一屆全球週開幕典禮上發表了題為“現代教育與世俗倫理”的演講。
『國際西藏郵報2018年7月20日台北編譯報導』作為杜蘭公共服務中心的服務學習課程的一部分,杜蘭喜馬拉雅體驗印度項目的16名本科生今年夏天在印度北部進行海外學習33天。
『國際西藏郵報2018年7月12日台北編譯報導』朗加拉姆塔拉(Namgyal Lhamo Taklha)女士是西藏知名人物,也是藏人行政中央前衛生部長,她發表了有史以來第一份關於傳統藏人服飾和珠寶的文獻記錄。
科勒高東德林是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的五個西藏定居點之一。國際西藏郵報( TPI)記者丹增措姆(Tenzin Tsomo)在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的科勒高西藏定居點的特殊情況進行一系列的報導。
科勒高東德林是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的五個西藏定居點之一。國際西藏郵報( TPI)記者丹增措姆(Tenzin Tsomo)在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的科勒高西藏定居點的特殊情況進行一系列的報導。
科勒高東德林是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的五個西藏定居點之一。國際西藏郵報( TPI)記者丹增措姆(Tenzin Tsomo)在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的科勒高西藏定居點的特殊情況進行一系列的報導。
被政治入侵了的學術翻譯 ──談談《喇嘛王國的覆滅》中文版的翻譯 文/丁一夫 美國藏學家梅爾文‧戈爾史丹的現代西藏史第一卷《1913-1951: 喇嘛王國的覆滅》一書, 1989年出版以後,引起了中國藏學界異乎尋常的重視,1993年底就由藏學家杜永彬先生翻譯成中文,出版后得到中國學人的高度評價,2005年還出了新版。當代海外藏學家的著作如此迅速地翻譯出版,僅此一例。 早在1994年,就有人請時年90歲的著名藏學家柳升祺為此書中文本寫一評論。
(倫敦)- 人權觀察在今天發佈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的“雙語教育”政策導致藏區小學中的藏語教學加速消亡。過去十年在西藏自治區和其他藏族自治州縣實施的這一政策,造成各級學校日益改采漢語教學,只有藏文課程除外。
『國際西藏郵報2018年12月13日台北編譯報導』西藏司政洛桑森格週一在紀念世界人權日和尊者榮獲諾貝爾和平獎29週年活動上表示,「中國應接受西藏人民在中國憲法框架內尋求真正自治的《中間道路》政策,這是一項雙贏的主張。在中國政府尊重西藏人民的基本權利之前,中國無法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
「國際西藏郵報2019年7月8日」達賴喇嘛尊者於上週一(7月8日)在達然薩薩拉宮頂會見了來自俄羅斯和歐洲等國的多位教育專家,並談到了現代教育體系中成長時沾染了各種偏見,缺乏對內心情緒與慈悲價值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