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宗教的倫理道德 達賴喇嘛尊者在法國斯特拉斯堡的演講

达赖喇嘛尊者。

佛教科學
Typography
  • Smaller Small Medium Big Bigger
  • Default Helvetica Segoe Georgia Times

親愛的兄弟姐妹,首先我要感謝主辦單位讓我有這個機會與你們接觸、進行交流。我一直都認爲與大衆接觸是非常重要的。

我首要的承諾是促進人文價值觀,我們必須把地球上的七十億人類視爲同一家族的成員,推廣人類一體的意識。我第二個承諾即是促進宗族和諧。大衆在這兩方面都能做出貢獻。如果希望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及想法,我們就必須從個人著手。在場的各位都有能力做出貢獻,因此我認爲能夠與大衆接觸交流是十分有用的。

每當我和別人會面交談的時候,我總會把你我視爲是一樣的。無論從心理或生理的觀點來說,我們都是一樣的。事實上,七十億人類都是一樣的。我們同樣感受到自我、經曆快樂與痛苦、皆想離苦得樂。不但如此,我們都有享受快樂生活的權利。說實在的,我相信我們活著的目的就是爲了能獲得快樂喜悅。理由很簡單,因爲未來是個未知數,毫無保障,但我們還是希望明天一切安好。倘若對人生感到絕望的話,這種態度將會縮短性命。因此,心存希望是件好事,希望是我們生存的基礎。我們活著的目的就是能在生命中感到快樂,而每個人都有這種權利。

快樂可分兩種層面,一種是感官上的快樂,另一種是心理上的快樂。我覺得在一個注重物質享受的世界、文化、生活方式中,人們似乎太在乎感官上的快樂,不怎麽注意心理上的快樂。感官快樂與心理快樂兩者是有差別的。心理上的感受能夠克服感官上的感受。即使一個人經曆肉體上的痛苦,倘若他內心快樂平靜的話,肉體上的痛苦甚至能夠爲他帶來滿足感。反之,如果內心不快樂,感官快樂將無法克服內心的痛苦。如果一個人心裏充滿憂慮煩惱的話,即使他身處最舒適的環境,有成群的好友圍繞著他,他內心的痛苦也無法減輕。我們顯然無論對生理或心理的快樂都有需求,但在兩者之間,心理的快樂勝於生理的快樂、心理的快樂比生理的快樂更爲重要。1973年,我第一次到訪歐洲,本以爲歐洲的物質生活水準高,這裏的人應該會非常快樂的,但出乎預料,發現這裏的人並不是很快樂。人們壓力太大,心裏頭太多憂慮。我有些美國的朋友十分有錢,很可能是億萬富翁,但內心卻一點兒都不快樂。因此,物質上的富裕並不能帶來內心的安樂。當然,物質發展是有用處、有必要的,但認爲依賴物質就能獲取內心喜悅是個錯誤的見解。雖然物質條件是重要的,但我們沒理由忽略心理上的快樂。

談及人文價值觀時,首先考慮到的一點即是我們都是群居生物。凡是群居生物,在心理方面都有如慈悲與愛心的合群品質。無論是貓或狗,它們在群體內都會互相合作,表現關懷與慈悲。動物雖有慈悲心,但它們的慈悲心是有限的。人類的頭腦允許我們培養無限的慈悲心。近年來,我參加了一些科學家的會議,有科學家提到他們對人類本性研究的發現。對人的本性感到好奇的這些科學家所得到的結論是人性是慈悲的。持續處於如嗔恨與恐懼的負面情緒的狀態會破壞我們的免疫系統,而平靜的心態對於維持我們的免疫力有莫大的幫助。這顯示了人類的基本自性是慈悲的。 況且,世界上七十億人類當中每個人都從自己母親出生,在生命前幾年獲得父母細心的照顧,尤其是母親無微不至的呵護。那些年幼時獲得父母最多關愛的人內心較爲快樂,而那些被父母忽略,甚至遭父母虐待的兒童,一輩子心裏都感到不踏實、不安樂。

七十億人類都有潛力成爲更具悲心的人。注重物質發展的世界所犯下的錯誤在於現有的教育體系只在乎物質發展,一點也不關心內在的價值觀。出自這般教育系統的下一代將對內心安樂有關的知識置之不理,導致整個社會中形成專注於物質發展的生活與文化。爲此,我和一群教育家與科學家正在設計一個道德倫理的課程。世界人口中有十億人不信仰任何宗教,而擁有宗教信仰的六十億人當中,有些人的信仰古怪,雖然信奉宗教卻不是真正的修行者。有些人聲稱自己是佛教徒、基督教徒、或穆斯林等,但卻不認真地去實踐自己宗教的教義。其實,所有宗教都傳達同樣的訊息,即是提倡慈悲、愛心、修行、容忍、諒解、知足與自律。然而,現今社會很少談及內在的價值觀。注重物質發展的價值觀促使我們只爲自己著想,産生強烈的自我中心主義。有時候,我說宗教竟然成爲了一個自大的“我”的所屬,導致一些人執著“我”的宗教。一旦欲望與具破壞性的情緒挂鈎,他們的宗教信仰也帶來問題。這般人並非虔誠的修行者;他們既不認真跟隨自己的宗教,也不明了道德的重要性。我們正嘗試設計的課程不依賴宗教,而是建立在科學研究發現、人類共同經曆與基本情理的基礎上。我把我們所起草的課程描述爲世俗倫理。

依據印度的憲法,印度是個世俗的國家。在印度,“世俗”(secular)指的是既尊重一切宗教,也尊敬無信仰的人。但是,對我一些西方朋友中的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來說,“世俗”意味了與宗教保持距離,或是不尊敬宗教。因此,我們還在尋找最適合的詞彙,可能不采用“世俗”,而是把這一套倫理描述爲“普世價值”。

總而言之,爲了能在生命中尋得安樂,人們應該注重內心的價值觀。科學家所得到的結論是我們人類的基本性質是慈悲的。以此爲基礎,我們能應用智慧進一步增強提升內心的品質。如果觀察小孩子的話,我們會發現他們能夠意識到愛、關懷和笑容,和別的小孩兒一起玩耍的時候並不在乎別人和自己表面的不同。可是成年人卻十分看重差別,在意他人的國籍、宗教信仰。即使他人屬於同個國家及宗教信仰,成人往往關心他是否貧窮或富裕,是否受過教育、是否有影響力。過於注重次要的差別即是問題的根源。談及慈悲時,我們應該像小朋友那樣,不在乎他人的膚色、社會背景,只要互相微笑、一起玩耍,就心滿意足了。成年人自以爲聰明,精於算計、詭計多端,這就是問題的根源。因此,我的兄弟姐妹,請想一想,我們應該如何才能創造更慈悲的社會,進而創造更慈悲的世界。這是我首要的承諾。你們也是世界七十多億人口的一分子。我們都有責任思考、並下功夫,使人類更快樂、更慈悲。

在美國,有幾個城市被標榜爲愛心城市、慈悲城市等。一些市長告訴我,那裏的學校按照城市的名稱,設有推廣愛心、慈悲等的課程。結果,那些地方的兒童變得較爲平靜、樂於助人。不管是從信仰宗教者或非信仰宗教者的觀點來說,我認爲這方面的教育是重要、有用的。

我第二個承諾是促進宗族和諧。自1975年,我決定了把促進宗教和諧立爲我的承諾之一,並通過三個方法付諸實踐。第一個方法是與不同宗教的學者會面,討論宗教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共處。不同宗教之間自然會有不同,但不同的哲學與概念背後的目的又何在?在分析之下,我們發現其實各種宗教的目的都是相似的。舉例說明,唯有那些主張有神論的宗教接受造物者的上帝,而無神論的宗教,例如佛教、耆那教、古老的數論派,不接受造物者的存在。我認爲在有神論宗教中,上帝的概念非常有助於培養慈悲。如果一切人類都是由無限慈悲爲自性的上帝所塑造的,那麽我們所有的人都源自同一個慈悲的造物者;上帝猶如所有人類的父親,所有人類即是上帝的孩子。這樣的概念非常具震撼力,有助於信徒深感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對彼此産生慈悲心。至於無神論的宗教,目的也在於激勵信衆培養慈悲心。因此,當我們分析不同宗教之間差別背後的目的時,我們會發現它們的宗旨是一致的。

另一個方面,與不同宗教的誠懇修行者會面是非常有益的。我接觸過的修行者,如天主教特拉普派修道士托馬斯·默頓(Thomas Merton),還有一些基督教的修行者,他們的人品之好實在令人贊歎。在巴塞羅那的蒙特塞拉特修道院,有一位天主教修道士在附近深山花了五年的時間做修行。他在幾乎沒有熱飲食的情況下,以茶水面包過著隱士生活。和他會面時,我問他在五年期間修行了些什麽。他的回答非常簡單,是禪修愛。當時,從他雙眼發出了特殊的神采。這類接觸交流對於了解基督教的價值有很大的幫助。深一層的了解會帶來更高的敬佩。因此,與誠懇修行者會面、交換心得是非常有益的。我也有機會接觸了一些穆斯林,同樣的,他們的人品之好也令人贊歎。其實,在我小時候,拉薩也有穆斯林群體在那裏安居。他們性情非常溫和,幾乎從來沒有記載他們發生糾紛的記錄。後來我流亡於印度,也和一些伊斯蘭教修行者會面,他們人品的確很好,而且也非常熱衷於自己的修行。

我促進宗教和諧的第三個方法是到不同地方朝聖。我從1975年開始就與一群來自不同宗教的人一起到不同地方做朝聖,進行安靜禪修。我們去的第一個聖地是鹿野苑。當時我們拜訪那裏的清真寺、基督教堂、印度教寺廟、耆那教寺廟等。我也有機會去耶路撒冷朝聖。這類活動促進不同宗教的手足情誼。前幾天在布魯塞爾和巴黎,我也和不同宗教的代表進行交談。我們的宗教都推廣愛,訊息是一致的。如果我們保持距離、不接觸的話,基於名稱和穿著上的差別,我們可能會感到彼此疏遠。互相認識、分享經曆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因此,我無論去什麽地方都盡量促進彼此認識及宗教之間的手足情誼。

近日來有些恐怖份子被形容爲是佛教恐怖份子或是穆斯林恐怖分子;這樣的形容詞給人留下錯誤的印象。恐怖分子是恐怖分子。涉及恐怖活動的人已不是佛教徒或穆斯林。根據伊斯蘭教的教義,如果某人制造流血事件的話,他便不再是個虔誠的穆斯林。最近在法國和布魯塞爾發生了恐怖事件,真是令人感到難過。但是我們不應該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認爲整個伊斯蘭教是可惡的。美國時代周刊中曾經出現了“佛教恐怖份子”這樣的字眼,我們不應該因此認爲整個佛教是可惡的。同樣的,由於幾個自稱是穆斯林的害群之馬的行爲而排斥整個伊斯蘭教是大錯特錯的。

在美國九一一事件發生一年後,我受邀到華盛頓參加紀念日的活動。那時,我於華盛頓國家大教堂表示我們不應該因爲一些自稱屬於穆斯林群體的人所造下的破壞性行爲而認爲整個伊斯蘭教是激進派,這樣對那些虔誠的穆斯林修行者是不公平的。每個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印度教、猶太教等都可能出現做出有害舉動、招惹是非之徒。與別的宗教一樣,伊斯蘭教同樣有潛力讓虔誠修行者培養高尚人品。況且,在地球上我們有差不多十億穆斯林兄弟姐妹,也有差不多十億基督教徒。無論我們是否喜歡,大家都必須一起相處。如果能夠快樂、友善、和諧地相處,這當然是最理想的。

當然,如果有人帶著炸彈或武器來攻擊我們的話,我們可以逃跑,或者打他!爲了保護自己,我們可以打他的手或腳,但可別打他的頭啊!這種情況是例外。一般來說,我們不應該制造一些不切實際的恐懼和疑惑,嚇唬自己。因此,我第二個承諾是促進宗族和諧。在場的兄弟姐妹,無論你是否有宗教信仰,你都有促進宗教和諧的責任和付出貢獻的機會。

下來解釋我第三個、對於西藏的承諾。自2011年,我已從政壇退了休,卸下了一切有關政治的職務。不僅如此,我正式、自豪、自願地結束了延續近四百年,由歷代達賴喇嘛自動擔任西藏政、教領袖的制度。目前西藏的行政首長已經是民選的。我第三的承諾即是保護西藏的文化與西藏佛教的知識。你們當中有些人參加了我昨天與今天早上的節目,其中包含的知識是深奧複雜的。這並不是因爲我是個特別人物,而是因爲西藏佛教文化是特殊的。我們延續那蘭陀的傳承已有一千年以上,僧人一般花上二十年的時光嚴謹研習這一傳統。我承諾致力保存這門值得保存的知識。況且,西藏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西藏海拔高、氣候干燥,保護生態環境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我有一個生態學家的華人朋友在一片文章中解釋了他的發現。他說和北極和南極相比之下,青藏高原對於全球氣候暖化的影響舉足輕重,所以他把西藏高原形容成北極和南極之外的“第三極”。我承諾提高對西藏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這方面的意識。

兄弟姐妹,如果有機會的話,請到西藏旅遊、觀察研究那裏的情況,即使旅費會有點昂貴,必須借點錢也在所不惜!你可以在那裏買些古董、一些看起來有點肮肮髒髒的東西,回到這裏後用較高點兒的價錢賣出去!去看看西藏能夠讓你認識西藏的生態環境與文化。此行之後,你可以與朋友們,尤其是華人學生及知識分子,分享你所觀察到的實情。

(翻譯整理:洛桑措姆 )